米乐2、甘孜州白玉县沙马乡邓珠多村地热水资源调查水文地质剖面图 1:25000
甘孜州地热水资源丰富,为发展地方经济,打造特色旅游米乐,首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委托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六0六大队对白玉县沙马乡邓珠多村地热水资源进行调查工作。
在收集工作区附近区域地质、水文、矿产等相关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邓朱多村地热水资源出露点进行调查,初步评价开发利用价值,具体任务如下:
2、调查范围为甘孜州白玉县沙马乡邓朱多村,调查工作内容为地热水资源分布点位、未来的可开发利用价值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及水质检测报告结果编写《甘孜州白玉县沙马乡邓朱多村地热水资源调查报告》。
工作区位于白玉县南东153°方向,直距约74km处,行政区划属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沙马乡管辖。工作区中心地理坐标:东经99°10′23.50″,北纬30°37′11.62″。沙马乡位于白玉县东南面,东与麻绒乡交界,南与巴塘接壤,西邻山岩乡,北连盖玉乡,面积651平方千米。
工作区距白玉县约100km,距理塘县约190km米乐,理塘——白玉县公路于村内通过,交通条件较便利(图1-1)。
白玉县地处川藏结合部、横断山脉北段、金沙江上游东岸,与西藏昌都地区隔江相望,是连接甘孜州南北交通的枢纽。系甘孜州五大牧业县之一,属亚热带气候区。县域东西跨越128.8公里、南北纵横143.4公里,幅员面积10591平方公里,全县辖4区17乡(镇)、1个管理局,156个行政村,总人口5.4万人,藏族人口占90%以上,县城驻麻通集镇,海拔3030米,常驻人口近8300人,距州府康定622公里、距省会成都998公里。
县内矿产资源得天独厚,被誉为“三江成矿带”上的“多金属王国”,已查出大中型矿床共159处。水能资源优势突出,长江第一支流金沙江流经我县内6个乡181公里,水能理论蕴藏量470万千瓦,可利用开发量383万千瓦。森林资源丰富,原始状态保持完整,是我省西南高山原始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林地面积52.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9.54%,森林蓄积量5453.13万立方米,居全省第二位;珍惜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55种,菌类资源十分丰富,名优野生中草药材640余种。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个性突出,有国家级白唇鹿自然保护区察青松多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火龙沟。
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际完成9837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际完成30261万元,同比增5.2%,第二产业增加值实际完成47468万元,同比降9.8%,工业增加值完成39640万元,同比降1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0647万元,同比增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2141万元,同比增28.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992万元,同比拉升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完成17393万元,同比增16%;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0400元,同比增8.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5929元,同比增16.3%。2014年,项目共120个,总投资36.868亿元,其中续建项目43个,总投资11.5894亿元,新开工项目66个,总投资5.6139亿元,市场类项目11个,总投资19.6647亿元。
区内属青藏高原大陆性高寒干燥气候带,青藏高原的寒冷干燥季风及太平洋东南季风是影响区内气候的主要因素,并分别造成冬、春季节干燥,寒冷和夏、秋时期湿润、多雨;秋末冬初,西北寒流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对测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总的特点是干燥寒冷、冬长无夏、春秋不分,全年无绝对无霜期。极端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25.8℃,多年平均降雨量427.6mm~727.6mm,最大积雪深度24cm,海拔4000m以上地区有季节性冻结层分布,最大厚度50cm。各气象要素的显著特点,是随时间及空间位置不同而发生规律性变化。其中,与地下水形成、富集及风化带发育密切相关的是降雨、气温和温差。降雨集中在6~9月,占年降雨量的78.4~88.1%,各月降雨量多大于90mm,十一月到次年三月的五个月中,降雨量仅占1.3~3.4%,月降雨均在14.6mm以下,这一时期,河流、溪沟水量减少,季节性泉干枯,进入枯水季节;其余月份分属枯、雨季转化过渡时期,降雨量占10.6~19.2%。
东部多、西部少:降雨主要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由于大雪山的阻档,所携带之温暖气温往西逐渐减弱,因而出现降雨的东、西差异。
一般山区多,河谷地区少:横断山区,山脉呈南北向展布,无论是太平洋东南季风,还是印度洋西南李风都由于重重大山屏障而逐渐减弱,在迎风山前地区形成高雨带,而在背风山后的河谷地区形成低雨带,这是河谷少雨原因所在。尤其是上述两大季风影响都很微弱的金沙江河谷地区,就更为突出。
白玉县境西金沙江自北向南流,隔江与西藏相望。东岸纳偶、赠曲、降曲三水注入。金沙江在县境流程181公里,三条一级支流偶曲、昌曲、降曲,一条二级支流登曲,纵横全境,河道总长3608.7公里,流域面积9529平方公里。平均河流密度0.348公里/平方公里。径流总量36.37亿立方米。
1958年~1965年间, 有巴塘县地质队、四川省地质局甘孜地质队、108队、 402 队、404 队和物探大队等曾在本区进行过一些矿产普查工作。同时有四川省地质局石油普查大队,中国科学院西部地区南水北调综合考查队、中国科学院西部地区综合考察队在本区沿主要干线万的路线年,四川省地质局三区测队进行了1 : 100万昌都幅区调工作,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区域地质矿产资料。
1965年,402 队在哈嘎拉一带进行了以找云母矿为主要目的的岩浆岩普查工作。
1977~1980年,四川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二分队开展1:20万义敦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983年,中国人民00939部队开展了1:50万理塘—义敦地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本次调查野外工作于2020年4月5日至4月8日进行,在充分研究前人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了解了区内地质构造特征、地层和岩性特征,了解了浅部含水层的分布规律、富水性及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1 资料收集 份 5 区域地质普查报告(地质部分、矿产部分)、区域水文资料等
白玉县地处西北丘状高原山区,全境属沙鲁里山地段。南与巴塘县接壤之麻贡嘎山峰海拔5725米,最低处山岩乡金沙江河谷海拔2640米。县境东部为山原地貌,西部及南端为高山峡谷地貌,东北部为浅切割山原及丘原。多宽谷阶地及平坝。
根据地貌成因类型,区内地貌可划分为侵蚀堆积、构造侵蚀、构造剥蚀、构造溶蚀和冰川地貌五大类。邓朱多村为构造溶蚀侵蚀地形,位于霍热拉喀—亚日贡一带古生界碳酸盐岩分布区。区内褶皱强烈、断裂密集,构造对地貌发育有明显控制。由于切割强烈,地形陡峭,常形成连绵不断的岩溶峡谷,相对高差在1500m以上。沟谷呈“V”型发育,岸坡多大于45°,常有嶂谷分布。
位于河流河漫滩,阶地及开阔平坝边缘、河流冲沟出口处,为规模小的扇形堆积。多为土黄色、灰黄色碎石、泥、砂组成,具一定层次,分选差。
在重力作用下沿谷坡、山岭前缘、坡脚形成上小下大,上细下粗的倒石堆和坡积裙。堆积物皆为附近基岩风化倒塌坠落而来,为大小不等的碎块、砂、土组成。
下第三系热鲁群(Erl)分布于邓朱多村北西及南东侧,为断陷山间盆地,在氧化条件下迅速堆积的一套砖红色砾岩、砂砾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等陆相沉积。残留最大厚度约265m。角度不整合于二叠系上统地层之上。地层明显受断层控制,呈北北西—南南东向条带状展布。
三叠系中下统分布于邓朱多村北东侧,见于毛垭坝小区沙马—义敦一个宽5km~10km北北西—南南东向的条带上。毛垭坝小区中下三叠统厚度大,约3868.2m,变质稍深,岩性较单调,为一套变质异粒砂岩、千枚状粉砂岩、粉砂质板岩、泥板岩、千枚岩夹多层泥、砂质灰岩及不稳定砂砾岩、霏细岩组合。根据岩石粒度,含钙多少等因素可进一步划分为上组(T1-2b)和下组(T1-2a)。
毛垭坝小区中下三叠统厚度向北变薄,多夹变基性、中性火山岩,灰岩质变纯,与下伏二叠系呈平行不整合,与上覆曲嘎寺组显微角度超覆不整合关系。向南厚度变厚,岩性上钙质减少,不见或少见细砾岩、火山岩,为单一的砂板岩组合。
分布于邓朱多村中部、北侧及南东侧。在波格西一带岩性主要为基性火山岩、压碎角砾状玄武岩、基性火山角砾岩、结晶灰岩、绢云千枚岩、炭质绢云千枚岩,夹泥灰岩等,厚1479.8m。在党结真拉以东毛垭一带,岩性主要由结晶灰岩、硅质条带结晶灰岩、基性火山岩、基性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千枚岩、板岩、变质砂岩等组成。厚1450.1m米乐。
分布于邓珠多村中南部。在波格西一带岩性主要为千枚岩、灰岩夹基性火山岩,厚度大于658.7m。在党结真拉以东毛垭一带,岩性主要由千枚岩、板岩、结晶灰岩夹基性火山岩组成。厚度大于1125.7m。
欧巴纳一带下二叠统,以浅海碳酸盐沉积为主,上部夹少许火山岩和碎屑岩,厚414m。岩性主要为结晶灰岩、硅质条带结晶灰岩、大理岩、顶部中基性火山岩夹绢云石英片岩。
分布于邓珠多村南西侧,为浅色岩层,局部夹深灰色珊瑚一层孔虫礁灰岩,岩石质纯。岩性主要为大理岩、灰白色结晶灰岩。
分布于邓珠多村西侧,以生物灰岩为主的沉积,主要为一套颜色较深的生物礁灰岩以及结晶灰岩,夹少许白云质灰岩,以盛产珊瑚和层孔虫为特征,且颜色、岩性均较稳定,厚度变化不大。
邓珠多村北东侧分布的岩浆岩为燕山晚期岩浆岩。主要表现为大规模酸性岩的侵入,岩体沿北北西向构造带侵入,形成了贯穿整个义敦幅中部的北北西向酸性岩带。这一酸性岩带主要由大小不等的8个岩体组成,其中邓珠多村北东侧出露的岩浆岩为昌多阔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体,岩体侵入之最新地层为上三叠统图姆沟组和拉纳山组,均无沉积覆盖层。
区域所处构造位置属 “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头部向中部转折端的东缘。以理塘、章德—木拉断裂为界,东、西分属雅江旋卷构造和“歹”字型构造体系(图2-1)。
区内地貌形势为中部、东部高而西部低。中部和东部海拔均在四千米以上,沙鲁里山主脉展布在中部,最高峰党结线m;西部是金沙江深切割区,坡陡谷深。区内山脊线和水系分布方向大部作北北西向,这与区内北北西向构造占“统治”地位是一致的。南北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的水系冲沟亦很发育,多与同方向的断裂构造相吻合。
根据褶皱、断裂和岩体分布线等宏观构造形迹,区域构造主要由北北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东西向构造、北西向构造、北东东向构造和北北东向构造等组成。
北北西向构造是区内的主体构造,由北北西向的背向斜、断裂、岩浆岩侵入体分布线等构造形迹组成。在卫片、航片上能清楚地看出北北西向构造的存在和延伸情况。区内北北西向褶皱极发育,自西向东有金沙江复背斜、加尔一党结真拉复向斜和义敦一毛垭坝复向斜等。每个复向斜或复背斜又都包括数个次一级的背斜和向斜构造。北北西向断裂比较发育,特别是西部地区尤为密集,主要有:波戈西一拉洼断层、桶底卡一格绒断层、巴巴一囊给断层、措久断裂、黄草坪断层、斋如隆—上冲坝断层、降曲—党结真拉断层、沙马—桑曲断层、昌盖—那玛阔断层、查龙—然布断层、别宗隆巴—曲翁措断层、独立柯—哈日断层、森德—阿沙沟断层、结日柯—和地隆洼断层、娃给柯—木合沟断层、亦尺—支托断层。
区内南北向构造发育常和北北西构造归并复合,连成一体。北北西向褶皱和断层包含南北向的构造成分。褶皱主要包括:格绒向斜、麦乌唐背斜、鱼卡通破背斜、措翁向斜、波希隆背斜。南北向断裂在区内中部和东部均有显示,在中部地区北北西向断层在北纬30°10′以南常转为南北向,东部地区北北西向断层在区内大部分呈北北西至近南北向的正弦弧线,区内北北西向和南北向断裂是相互迁就、改造和利用,两者属归并复合的关系。
东西向构造在区内有一定的表现,其中褶皱仅在北纬30°20′线附近断续分布,且规模一般较小,主要有甲英背斜、朱曲桑多沟顶背斜、正沟物向斜。东西向断裂在北纬30°20′线以南分布较多,而该线以北很少,主要有:崩卡—森巴断层带、措纳阔—哈嘎拉断层带、颇昂佐避断层。
北西向构造以断裂为主,多成群成带出现,断面平直,并多作左行错动。区内北西向断裂主要集中分布在杂马冈—毛垭坝一带,沿300°~310°方向展布。该组断裂明显地控制了区内中部和东部的第四纪沉积属北西向断裂的有森次喀玛断层、杂马冈一毛垭坝断层等。
北东东向构造仅见于区内中部桑隆西、古巴、沙多、茶洛一带,走向多70°左右,断层规模一般较小,沿走向长6km~10km不等,其中以茶洛—沙多和桑隆西—古巴两带比较密集。
北北东向构造以断裂为主,或伴有次级褶皱。区内主要北北东向断层有马达隆—朗多隆巴断层、布遮断层、莫西—巴塘断层带、柔若隆巴西侧断层、连欠—含塔断层和合里额岗断层等。
第三纪以来,区内构造活动强烈:地壳区域性间歇上升,并伴随强烈的水平挤压;断裂活动频繁;局部地区尚有大幅度的沉降。
下第三纪末,地壳开始大幅度上升,使区内抬升为高原。地壳在总体抬升中有短暂停留,层状地貌十分发育。地壳上升不均一性,有西强东弱之趋势。上升中心在格聂一带,其周边以断裂为界与四周山地呈突变过渡。
理塘、康嘎、毛垭坝、章德等地,上第三纪以来,受盆地边界断裂的控制,地块较大幅度沉降,形成一系列不对称之北西向断裂盆地。盆地中心的边缘山峰高差悬殊达千余米,接受了巨厚的新生界地层沉积。盆地在沉降中有间歇上升,使堆积物具多层性,又呈上叠及内叠结构。
章德—木拉北西向断裂和巴塘北北东向断裂近期活动强烈:沿断裂带温泉分布密集;上第三系及第四系盆地呈串珠状分布(章德—木拉断裂);地震活动频繁,为区内控制性活动断裂。
本区域属多地震地带米乐,属强度大,频度低的强震活动区。1870年巴塘曾发生过七又四分之一级强震,随后1913年、1923 年均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1870年巴塘七又四分之一级地震是发生在北北西向断裂与北北东向断裂的交汇部位。极震区的长轴严格地受巴塘—莫西北北东向断裂的控制,可能是该断裂以顺时针扭动的活动方式重新活动引起的。
查询中国地震台网,工作区周边2012年10月—2020年4月米乐,共发生震级3级以上地震23次,其中4级以上4次(表2-1)。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工作区地震基本烈度值为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设防烈度为Ⅷ度。
区内构造作用强烈,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活动亦较活跃。构造断裂、地层岩石、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在各地均有明显差异,因而对地下水的赋存、分布、富集和补给、径流、排泄、水化学特征以及地热活动均有直接的影响。
区内以二叠系片岩类地层为主,褶皱频繁,断裂较强烈,构造裂隙和层面裂隙均很发育,构造裂隙水、溶蚀裂隙水、风化带网状裂隙水均有赋存。由于金沙江水系的强烈侵切,形成山高谷深、陡峻崎岖的山地。地下水主要赋存、运移于构造裂隙中,是构造裂隙水的主要分布区。泉流量一般0.1~1L/s,地下径流模数1~3L/s·km2。富水性主要受岩性和构造控制。个别砂岩层次多,连续厚度大的组段,地下水较为丰富,泉流量通常>1L/s。
溶蚀裂隙水含水层多呈南北展布之条带,以古生界碳酸盐岩为主。按岩性及岩性组合特征,分为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和碎屑岩、碳酸盐岩互层岩溶裂隙水两个亚类。地下水富集受碳酸盐岩纯度、岩层厚度和所处构造条件等影响控制。
区内地热活动强烈。温泉分布、出露明显受“歹”字型构造体系中活动性断裂带所控制。泉水温度多在40℃以上,最高可达98℃。矿化度一般>0.5g/L,最高1.94 g/L。以重碳酸钠型水为主。
区内各类地下水以大气降雨补给为主。其中,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岩溶水尚可接受相邻含水层中之地下水和地表水补给。除热水和湖相地层所含孔隙水具承压性外,其余皆属潜水。地下水径流途径短,循环交替作用强烈,具就地补给,就近排泄的特征。泉水动态变化受季节影响。从水化学特征来看,水质类型以重碳酸钙镁型为主,硬度和矿化度普遍较低,pH值5.8~8.8,属重碳酸盐岩弱酸至弱碱性弱矿化软水。
区内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水温一般在40℃以上。在区域上,热水分布受构造体系控制,基本分布于“歹”字型构造体系内(图2-2)。
在“歹”字型构造体系中,热水集中在四个带:章德—木拉活动断裂带、巴塘活动断裂带、希曲河断裂带及格聂岩体边缘危岩接触带。四个带中出露的温泉数量约占“歹”字型构造体系内温泉总数的72%,为区内地热活动控制性四带。
分布与章德—木拉断裂带一致。断裂带全长200余公里,走向北西32°~42°。章德—木拉断裂为主干断裂,由“歹”字型构造体系中之扭裂结构面发展演化而来,在理塘以南归并了理塘—德巫断裂带成分,使其卷入改活动构造带中,地表可见300m以上的挤压破碎带,“入”字型构造发育,挽近时期活动强烈,对区内地热、地震以及新第三纪以来的沉积都有显著的控制作用。断裂带内广布上三叠统砂板岩地层,理塘、木拉一带有夹层碳酸盐岩分布。此外,沿断裂带有一系列新第三纪及第四纪盆地。
该带热水以数量多、水温高、流量大为主要特征。大部分出路在断裂所控制的断陷盆地边缘,其次是盆地中心及河谷地带。大致以229道班为界,地热活动有西北弱、南东强之趋势,这与该带地震震中分布一致。其中,理塘断裂带与章德—木拉断裂复合部位之理塘盆地西侧为此带热水活动中心,在不足150km2范围内出露温泉8处,温泉水温31℃~90℃,多数在40℃以上,其中有85℃至90℃的沸泉三处,衰亡型温泉2处。泉流量多大于1升/秒,个别达23.7升/秒。
沿北北东向巴塘断裂带分布。断裂带全长约60km,走向25°~50°,由巴塘断裂、则日断裂、波格西断裂斜列组成。同属“歹”字型构造体系内之扭裂面演化而来。巴塘断裂为主干断裂,在区内长近50km,为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之压扭性结构面,在茶树山一带,可见300余米宽的挤压破碎带,次级构造发育。断裂带内主要出露下二叠统片岩及古生界碳酸盐岩,中下三叠统及上三叠统曲嘎寺组等以砂板岩,千枚岩为主地只也有分布。挽近期断裂活动强烈,控制了金沙江、玛曲河于该段的发育,地热、地震均很活跃。
温泉沿各断裂串珠状分布,均出露在深切河谷谷底岸边。基本分布于巴塘断裂和波路西断裂,但两者差异较大:巴塘断裂两侧主要为片岩类泥质岩石,断裂近期活动频繁,温泉温度低,流量小,水温35℃~50℃,流量0.2~0.5L/s;波格西断裂两侧多是上二叠统碳酸盐岩、砂板岩类及中下三叠统砂板岩,温泉沿河谷发育,水温38℃~65℃,位于波格西断裂与北北西向茶洛断裂交汇部位出露之热坑间歇喷泉、沸泉群,水温达98℃,居区内温泉之首。泉流量多在1L/s以上,并有30L/s者。泥质岩石不利于地热通道的发育,同时表明,由于受岩性等因素的影响,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地热活动不一定都很强烈。
系扎勒—希曲河断裂带在毛垭坝以南地区。该断裂带由一系列近南北纵贯图区之大规模压性及压扭性断裂组成,平均宽约24km,断裂带内外分布上三叠统砂板岩,挽近时期活动也较明显,但主要被章德—木拉断裂限制在毛垭坝以南。
温泉多沿主干断裂出露,其次是断裂交汇部位及次级断裂。出露位置则多选择在谷底、岸边,盆地边缘及中心也有所见。温泉分布较分散,水温19℃~83℃,以40℃以下者居多。泉流量变化悬殊,0.11~24.04L/s不等。在南达断裂两侧,图姆沟组夹层碳酸盐岩呈条带状分布,温泉出口常为岩溶水所混合,最大流量达105.21L/s。
格聂岩体于图区中偏西部,为区内主要侵入岩体之一。岩体呈南北向展布,中间宽,两头窄,形似纺锤。其主要形成于燕山晚期,中部哈嘎拉一带属喜山期,为单一之黑云母中—粗粒花岗岩。地形上,中部、西部高,南、北极东部低。温泉多围绕岩体边缘与围岩接触带出露,且几乎都出在岩体东半部,受地形起伏影响显著。温泉均出露在河谷两岸,水温绝大多数在40℃以上,最大69℃。泉水流量多大于1L/s,最大10.60 L/s。
区内热水属隆起带热水类型,主要来源于大气降雨的渗入补给,其次是地表水及融冰、雪水的下渗。
热水来自大气降雨的深循环,径流途径长,循环深度大,其运动过程比起浅层水更复杂。按运动类型可分为垂向汇流型和顺向汇流型。
即热水总体运动方向与构造线垂直。构成这种运动类型的基本条件是:热水运动系统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大致平行,在一定深度能相交的结构面。大气降雨从一个面进入,并通过该面汇聚到深部两个结构面的交接带,然后沿另一结构面运动,并在地形有利部位出露,从而构成一完成的补给、径流、排泄系统。这一结构面可以是断裂面、火成岩与围岩的侵入接触面,也可以是岩层层面及不整合面。这种运动方式是区内热水的主要运动方式。属于这一运动系统中的温泉水温受两组结构面交汇深度控制,一般情况深度较大,所出露温泉水温高、流量较为稳定。
即地下热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在一个结构面上完成。当结构面较为均一时,地下水处于天然运动状态,水温高低只与地形相对起伏有关,即地形高差大,地下水循环深度大,水温升高,这多见于岩溶裂隙水分布区。当结构面不均一时,地下水只能选择结构面上能“通行”的地方曲折运动,这就导致了地下水在一个面上的深循环,结构面可以是断裂结构面、岩体与围岩的侵入接触面及岩层层面和不整合接触面。
由于区内褶皱强烈,断裂发育及岩浆活动频繁等原因,地下水运动系统中同时出现以上两种运动类型,即混合汇流。
地下热水赋存、活动于上述各种结构面所提供的通道之中,其排泄也必须受其控制。区内断裂发育,在构造部位上,热水绝大多数出露在断裂带上,其次是火成岩与围岩的接触带,层面构造中出露较少。在断裂带中,又以断裂交汇部位分布最广。地形上,温泉主要出露在河谷两岸,断陷盆地边缘次之,当热水通道与河流下切不适应时,则常悬挂于岸坡地带。
热水出露形式以泉群为主,少数单股流出。当断裂沿河谷发育时,则常形成排泄带,长数十至数百米不等。
地下热水主要由大气降雨所补给,动态变化明显受季节影响。由于热水补给途径的长度、循环的深度、储热层透水性的差异等因素综合影响,地热水动态变化不尽一致。
地热活动是新构造活动表现形式之一,随新构造运动的变动,地热通道不断变化迁,热水活动亦不断随之兴起和衰亡,因此,按其活动现状,区内热水可划分为新生、活动型和衰亡型。
这是近期构造变动所提供的通道而出露的热水,特点是:泉口位置低,一般是在河漫滩中或紧贴河水;不论温泉矿化度高低,泉口均无泉华堆积,至多见零星沉淀薄膜;当泉水从第四系松散层中出露且水温高、压力大时,由于顶托作用常使堆积物形成顶托包。
这类温泉形成时代较早,一直持续活动,至今活动仍很强烈,主要特点是:相对河水位,泉口出高度不一;泉口水平及垂直向均有大量泉华堆积;目前活动强烈。
系温泉形成以来经较长时期活动之后,由于构造变动,通道逐渐堵塞而衰亡。主要特点:水温低,流量小;泉口四周常有大面积早期泉华分布;水化学特征与其它类型温泉不明显差别。
热水常量离子中,阴离子以重碳酸根离子含量最高,阳离子以纳含量最高。氟离子、二氧化硅在温泉中含量极高,前者主要与火成岩有关。铵盐、硝酸盐普遍存在。金属组分主要有铜、铅、锌、镉等元素,稀有及微量元素主要含于砂板岩、千枚岩类泥砂质岩石出露的温泉中,火成岩及碳酸盐岩中出露的温泉含量甚微,热水微量组分也受储热含水层岩性控制。
氟、硼与岩石之间的关系:火成岩富氟缺硼,碳酸盐岩含氟缺硼,砂板岩类含氟富硼。氟高缺硼或低硼时矿化度必低,热水主要来自火成岩中。硼高缺氟或低氟时矿化度必高,热水主要来自砂板岩、千枚岩类砂泥质岩石中。氟高碘高时矿化度居中,热水储热层同时包含了火山岩及粘土、碎屑岩两大岩类。氟低硼低时,若矿化度较高则多与碳酸盐岩有关,若矿化度低时则多为浅层水所混合。
水温高是区内热水的显著特点之一,以中—高温为主。40℃以上约占80%,个别达85℃以上。
热水矿化度较高,受储热层岩性控制:砂板岩、千枚岩类中出露的温泉矿化度最高,火成岩中的热水矿化度次之,碳酸盐岩中的热水矿化度因排泄区常为浅层岩溶水所混合而矿化度偏低。矿化度的高地变化,可作为热水成因标志之一。
出自砂板岩、千枚岩及火成岩中的热水基本属重碳酸钠型,碳酸盐岩为主地层中出露的热水为重碳酸钙钠或重碳酸钠钙型;温泉和大量岩溶水混合时,则为重碳酸钙型。
热水中的主要放射性元素有铀、镭、钍。砂泥质岩石中出露的温泉放射性元素含量较高,火成岩及碳酸盐岩中出露的温泉放射性元素含量甚微。
区内温泉基本均有不同程度的气体逸出,主要气体为二氧化碳,其次是氮、氧及硫化氢。个别温泉中尚有甲烷、氢、氦等气体。
据义敦幅区域地质普查报告(矿产部分),邓朱多村附近发育两处温泉。其一为日阿冬希温泉,水温40℃,水流量0.05L/s,无色透明,无臭,沿上二叠统灰岩、千枚岩裂隙溢出,附近有钙质泉华物,放射性强度及泉华物分析:64~94γ,光谱:Pb 60ppm,Cu 10ppm,Cr 40ppm,Ba 400ppm。其二为欧则阔温泉,水温48℃,水流量0.2L/s(单眼),无色透明,硫磺臭,与北西向断裂有关,沿上二叠统灰岩、砂板岩裂隙溢出,附近有钙质泉华物,放射性强度及泉华物分析:64~94γ光谱:Pb 60ppm,Cu 10ppm,Cr 40ppm,Ba 400ppm。最高780γ,向两侧迅速递减至数十γ,光谱: Ba 400~1500 ppm,Pb 40~60 ppm,Sn 10~20 ppm,Ga 10~20 ppm,Cu 10~30 ppm,Cr 40~220 ppm,V 10~240 ppm。
因无具体地理坐标,仅在义敦幅矿产图上有显示,不能明确是否为邓朱多村现有的3处温泉中的两处。根据其基本特征,应与现有地热水为同类、同一层位出露。
邓珠多村位于白玉县南端,为高山峡谷地貌,地势东、南及北侧高,中部及西侧低(图3-1)。地处降曲与支沟交汇处,中部地势平缓,东、南及北侧斜坡发育,坡度一般40°~60°。
邓珠多村位于北北西向构造与北西向构造交错部位,位于杂马冈—毛垭坝断层带西部沙马乡一线)北东上盘,位于沙马—桑曲断层(F2)、降曲—党结线)以东,地处杂马岗向斜南西翼。
该断裂带为北西向构造,属于章德—木拉断裂,为“歹”字型构造体系配套成分,为区域内控制性活动断裂。位于杂马冈—毛垭坝一带,北起查龙,措普、含塔一线,南至茶洛、毛垭坝等地,宽约25k,长近100km。该断层带内见彼此平行的断层十余条,时断时续,沿300°~310°延伸,各断层特点相似,构成一斜切图区的裂层带。该带在卫片上可见向北西其构造形迹逐渐减弱,向南东则逐渐增强,并一直延至理塘附近。这些断层走向线平直,断面倾向北东,倾角多陡直,断面附近常见挤压破碎带,摩擦镜面及擦痕发育,断面特征指示断层北盘向西运移。在毛垭坝东北侧二四九道班附近岩体中因强烈挤压成糜棱岩化花岗岩,镜下见糜棱结构和眼球状构造,长石、石英具晶纹弯曲和波状消光。综上所述,该断层带中断层均为左行扭断层。
北西向断层局部见北盘向南东运移,形成右行断裂,这是由于岩块在挤压扭动过程中相对运移速度差异而造成的反向运动所致,其规模一般较小。
北西向构造在本区除对第四纪沉积盆地有挖制作用外,也控制中部燕山晚期一喜山期侵入岩带中单个岩体的边界并对岩体有破坏作用,故其初始活动当为印支期后,燕山期以及挽近地质时期也一直是一组活动性构造,沿其至今仍是一个频繁的地震活动带。挽近期以来,活动强烈,控制了区内新第三系、第四系沉积,温泉沿断裂广泛出露,地震活动频繁。
该断层为北北西向断裂,纵贯全区,走向北北西向,属区内二级分区断裂。断层以东为义敦—毛垭坝复向斜,以西为加尔—党结真拉复背斜。出露地层前者主要为上二叠统和三叠系;后者为中上志留统、泥盆—石炭系、二迭和小面积的三选系。三叠系地层的发有特征在断层两侧有明显差异:以东三叠系总厚1668m,其中中下统以变质砂岩、千收岩为主夹泥沙质灰岩、细砾岩,厚3868m,上三叠统曲嘎寺纽为灰岩、砂砾岩、板岩的律层夹基性火山岩,原3454m,图姆沟组以砂板岩、酸性火山岩、灰岩和砾岩为主,厚7098m,拉纳山组下部为砂岩、粉砂岩夹板岩,上部以板岩为主,厚1410m,垭组为砂岩、板岩削律沉职,厚839m;断层以西三叠系总厚2519m,其中中下三叠统以变质砂岩、板岩、千枚岩、石英细砾岩及基性火山岩为主,厚1138m,上三叠统图姆沟组以中酸性火山岩、火山角砾岩、粘土页岩、砂砾岩为主,厚1179m,拉纳山组以灰岩、粘土页岩、岩屑砂岩夹煤线m,此外上三叠统地层,断层以西变质轻微到不变质和断层以东变质上三叠统也明显不同。
由此可见,该断层对其两侧沉积岩相和厚度、变质程度等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再从构造角度来看,断层以东二叠系—三叠系为一套连续过渡沉积,没有大的沉积间断。而以西情沉迥然不同,中下三选统与下伏泥盆系为平行不整合,上三叠统缺失曲嘎寺组,图姆沟组覆于中志留统、中下三叠统和印支早期闪长岩体之上,两者间为明显的高角度不整合接触。
该断层初始活动于海西末期,控制了三迭纪沉积,其后又有多次活动,显示了断裂活动的多期性。
第二次活动在燕山期,形成断陷盆地控制下第三系沉积。该系在断层北端沙马一带沿断层出露。
喜山期,断层再次活动,使断层西侧下二叠统结晶灰岩向东逆冲于下第三系砾岩之上。断层南端西侧中泥盆统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逆冲于上二叠统变质砂板岩之上,岩石强烈破碎,断距很大。综上所述,该断层为—多期活动的压性断层。
该断裂带为北西向构造,纵贯全区,作北北西向延伸,该断层在措翁以北断层西侧出露中下泥盆统和中上志留统的结晶灰岩、千枚岩、炭质灰岩、泥质白云岩等,东侧为下二叠统至下泥盆统的灰岩等,措翁至则热西一段,断层两侧均为上三叠统图姆沟组砾岩夹砂岩、中酸性火山质砾岩,再向南为泥盆系灰岩、中上志留统千枚岩夹变质砂岩、结品灰岩等。南端插入印支早期闪长岩体。沿断层破碎带多发育呈负地形,该断层北端断面西倾,倾角45°,断层西侧泥盆系灰岩逆冲于东侧下二叠统绢云方解片岩之上。综上所述,该断层属压性冲断层,错断了印支期岩体和上三叠统地层,初始活动当在印支期后。
杂马岗向斜为本报告命名,义敦幅地质图未命名,属北西向构造。位于加尔一亚莫措根背斜东侧,位于波西隆背斜左翼,位于杂马冈—毛垭坝断层带内。向斜轴线在呈北西向,南部转为北北西向。槽部最新地层为三叠系中下统上段,两翼依次出露三叠系中下统下段、上二叠统上段、上二叠统下段。两翼局部被杂马冈—毛垭坝断层错动,错距0.5km~2km。
区内气候寒冷,褶皱断裂发育,岩浆活动也很频繁,因此,在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岩石中各种裂隙均很发育,主要可分为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
构造裂隙的发育,明显受区内两大构造体系的控制,具较强的方向性和构造配套性。“歹”字型构造体系以平面“X”型剪切裂隙为主,50°~80°这一组裂隙最为密集,其次为300°~320°这一组,两组往往构成棋盘格式构造,平均裂隙率2.09%。裂隙宽度一般1mm~3mm。在褶皱强烈和断裂发育的地段,宽度多>5mm。裂隙频率2~4条/米,密集处可达10条/米以上。多由泥质及石英脉充填。裂隙发育变化主要受岩性、构造控制,一般说来,块状岩石优于层状岩石,脆性岩石优于塑性岩石。断裂带、围岩接触带受力强烈,是裂隙发育的有利部位,平均裂隙率>2.60%。褶皱强烈,层面裂隙发育,联通性较好,常成为地下水的赋存空间和运移通道,区内多数大泉的出露都与其有关。
区内气候寒冷,寒冻风化强烈,随着地势升高,气温降低,温差增大,风化营力增强,风化裂隙发育程度受高程制约。由于风化作用主要是沿原来的构造裂隙和节理进行,其发育也受构造控制。
据地表调查,工作区内地表出露的岩石为二叠系上统上段灰色结晶灰岩、基性火山岩夹砂板岩,三叠系中下统变质异粒砂岩、千枚状粉砂岩、粉砂质板岩、泥板岩、千枚岩夹多层泥、砂质灰岩等,上述岩石由于结构构造和成分差异较大,导致其裂隙发育程度差异相对较大。工作区地下水类型为岩溶水、基岩裂隙水。
岩溶水根据含水岩组及富水性划分为碳酸盐岩、碎屑岩互层岩溶裂隙水,其中碳酸盐岩占30~70%。泉流量小于10L/s,地下径流模数小于3L/s·km2。呈带状分布于沙马乡—波格西等地,含水层为二叠系,以砂、板岩和变质火山岩为主与结晶灰岩、硅质灰岩互层地层。碳酸盐岩中—厚层状,约占30~35%,溶蚀裂隙、孔洞均不太发育,溶蚀裂隙率0.39~3.74%,平均2.09%。泉流量小于10 L/s者占九成以上,地下径流模数0.92~2.77L/s·km2。水质类型以重碳酸钙型为主,矿化度0.08~0.12g/L,总硬度3.36~5.85。
基岩裂隙水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的不同,划分为构造裂隙水。构造裂隙的发育主要受岩性、构造、地貌部位的控制,其中尤以岩性和构造影响最为突出。按含水岩组富水性的不用,可划为泉流量>1L/s和0.1~1L/s两个富水等级。工作区以后者为主,分布邓朱多村北东侧三叠系地层中,泉流量0.1~1L/s,地下径流模数1~3L/s·km2。裂隙率0.20~4.90%,平均1.53%,泉流量以0.1~1L/s为主,约占近七成。水质类型以重碳酸钙镁型为主,矿化度普遍较低。
根据相关资料,工作区内碳酸盐岩地层中无暗河及规模较大的溶洞发育,地下水主要赋存、运移在各种溶蚀裂隙中,分布极不均一,富水性强弱差异较大。由于河沟深切,山高谷狭,山岭地区地下水循环较深,一般大于500m。岩溶水循环深度和排泄主要受当地侵蚀基准面控制,地下水循环交替作用强烈,动态变化一般较大。
水文网发育展布对泉水流量的影响:在溶蚀水顺走向作纵向运动,且横向沟谷多、切割深度大的地段,泉水流量小。反之,则流量大。区内横向沟谷较多,切割深度不大。
岩性及岩性组合对岩溶水富集的影响:岩性不同,所含物质的化学成分及溶解度不一样,对岩溶水的富集有直接的影响。区内属于夹层岩溶水,碳酸钙及溶解碳酸钙含量相对较低,且富含硅质及白云质,溶蚀裂隙不太发育,泉流量普遍较小。区内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呈不等厚互层组合,厚度一般数十米,甚至呈透镜体,泉流量较小。
构造对岩溶水富集的控制:工作区北东侧发育一向斜构造,呈北西向展布,核部为三叠系砂岩、板岩类,两翼为二叠系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核部利于岩溶水的富集。北西向四条断层同向斜轴部行分布于向斜两翼,最外围断层构成岩溶水的隔水边界,封闭条件较好,利于地下水的富集;中间两条断层部分插入二叠系地层中,不利于地下水的富集。
工作区位于杂马岗向斜内,该向斜整体自邓珠多村北侧向南东侧呈北西向展布。据区域地质资料,该向斜延伸长度约15km,宽约8km。向斜南西翼自上而下地层为三叠系中下统上段、下段,二叠系上统上段、下段,岩层总体倾向北东,倾角较大,一般为60°~80°。岩性分别为变质异粒砂岩、千枚状粉砂岩、粉砂质板岩、泥板岩、千枚岩,灰色结晶灰岩、基性火山岩夹砂板岩,千枚岩、板岩、结晶灰岩夹基性火山岩等。核部为三叠系地层,两翼为二叠系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北西向四条断层同向斜轴部行分布于向斜两翼,最外围断层构成岩溶水的隔水边界。
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发育,断层均为左行扭断层,南西翼断层产状与岩层产状基本一致,故断层基本未改变向斜的范围、位置,控制边界。从一定程度而言,断层带反而成为深部与浅部的通道,在一定范围内成为深部地下水排泄通道。
综上所述,工作区位于区域性向斜内,从宏观而言,该向斜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
大气降雨是主要的补给来源。工作区的补给区位于杂马岗向斜北东翼,大气降雨及冰雪融水通过岩溶裂隙下渗,北东翼岩层倾角较陡,利于地表水下渗。
岩溶水汇聚到以层面裂隙为主的系统中作顺层流动,在运动中不断沿途接受补给。由于核部上覆地层岩性以变质砂岩、板岩、泥板岩、千枚岩为主,为相对隔水层,致地下水向向斜深部汇集,得以加温。
向斜内下伏地层为二叠系上统下段岩性以千枚岩、板岩、基性火山岩为主,为相对隔水层,地下水向浅部作顺层流动,然后在向斜南东翼地势较补给区低洼处集中排泄。
邓珠多村出露的地热水位于“歹”字型构造体系中,地处章德—木拉活动断裂热水带北西端,位于章德—木拉活动断裂热水带与巴塘活动断裂热水带交接部位。
工作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主要含水层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的岩溶裂隙含水层、构造裂隙含水层。其中构造裂隙含水层主要分布于三叠系中下统地层;溶蚀裂隙含水层分布二叠系上统碳酸盐岩类岩层中。二叠系上统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的岩溶裂隙含水层为工作区的目标含水层。
根据地表地质、水文等资料分析,工作区内适宜的热储主要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的岩溶裂隙热储”。
工作区热储位于杂马岗向斜内,呈层状产出,埋藏深度1500m~2500m,宽度约2km,沿走向长约10km,分布面积20km2;向斜两翼被断层切割,形成其边界;岩性为结晶灰岩、基性火山岩夹砂板岩,岩性、厚度变化不大。热储层位于封闭向斜内,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岩溶裂隙既是地下水的运移通道,也是地热流体的储集空间,补给区与排泄区距离较远,高差160m~750m,自流出露地表。
工作区主要含水层(二叠系上统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岩溶水)埋藏深度大于1500m,属深埋藏岩溶地下水,具有远补给,缓径流,深循环的特点。其深循环类型为“褶皱带向斜构造内中深埋藏缓慢交替类型”。
由于区内褶皱强烈,断裂发育及岩浆活动频繁等原因,地下水运动为混合汇流,即运动系统中垂向汇流型、顺向汇流型同时出现。
工作区泉口位置低,S2、S3紧贴河水,S1高于河水数米,泉口无泉华堆积,属新生型。
S1位于邓珠多村东侧,降曲支流右岸岸坡。据访问,原地表见温泉水渗出,流量小,2017年经过挖掘机开挖,形成了长约2.5m,宽约1.5m,深约1m的池子,而揭露温泉(照片4-1)。温泉自二叠系上统上段灰岩岩溶裂隙中呈股状涌出,调查日流量约1.5L/s,有气体逸出。温泉水无色透明,硫磺臭,水温46℃(水池中水深约0.4m,温度计置于出水口测量,温度受池水影响,测量温度偏低)。取温泉水样1组进行水质全分析检测,检测结果见表4-1。
据访问,自2017年以来,该温泉点动态变化受季节影响,泉流量具一定起伏,泉温度变化小。
S2位于邓珠多村北东侧,降曲干流右岸,出水口略高于地表径流(照片4-2)。地热水自二叠系上统上段灰岩岩溶裂隙中呈线状涌出,泉点多而分散,流量小,有气体逸出。温泉水无色透明,硫磺臭,水温54℃(在未积水的池子中出水口测得)。取温泉水样1组进行水质简分析检测,检测结果见表4-2。
S3位于邓珠多村北东侧,降曲干流左岸,S2点上游,出水口略高于地表径流(照片4-3)。地热水自二叠系上统上段灰岩岩溶裂隙中呈线状涌出,泉点多而分散,流量小,有气体逸出。温泉水无色透明,硫磺臭,水温46℃(水池中水深约0.6m,温度计置于出水口测量,温度受池水影响,测量温度偏低)。取温泉水样1组进行水质简分析检测。
取地热水水样3组,全分析1组,简分析两组,送四川省天晟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见附件《四川省天晟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检测报告》)。
根据检测结果(表4-1),S1常量离子中,阴离子以重碳酸根离子含量最高(1013mg/L,摩尔分数90.9%),阳离子以钙含量最高(188mg/L,摩尔分数53.4%),钠次之(111mg/L,摩尔分数27.4%),水质类型为重碳酸钙钠型。
根据检测结果(表4-2、4-3),S2、S3常量离子中,阴离子以重碳酸根离子含量最高(分别为988mg/L,958mg/L,摩尔分数91.9%、90.6%),阳离子以钙含量最高(197mg/L,191mg/L,摩尔分数56.0%、55.2%),钾+钠次之(140mg/L,121mg/L,摩尔分数34.7%、30.3%),水质类型为重碳酸钙钠型。
S1、S2、S3水质类型均为重碳酸钙钠型,出自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pH值6.54~6.67,均为弱酸性水。
根据检测结果(表4-1)及理疗热矿水水质标准(表4-4),S1中F-含量为2.31mg/L,达到命名矿水浓度,命名为“氟水”。需要说明的是:表4-4来源于《地热资源勘查规范(GB/T 11615-2010)》,依据《天然矿泉水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T 13727-92)》附录B医疗矿泉水水质标准,略作修改;《天然矿泉水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T 13727-92)》已被《天然矿泉水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T 13727-2016)》代替,而《天然矿泉水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T 13727-2016)》中理疗天然矿泉水水质指标(表4-5)中无“氟”这一项目。
根据理疗热矿水水质标准(表4-4),S1中总硫化氢含量为1.86mg/L,偏硼酸含量为4.54mg/L,偏硅酸含量为49.4mg/L,含量均达到有医疗价值浓度。
S1中可溶性总固体含量为1478mg/L,按理疗天然矿泉水水质指标(表4-5,《天然矿泉水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T 13727-2016)》),为矿(泉)水;S1水温46℃,属温矿(泉)水。
本表依据GB/T13727-92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附录B 医疗矿泉水水质标准),略作修改,主要是取消了锰、偏砷酸、偏磷酸、镭等4个意义不明或对人体有害的矿水类型。
注:本表源自《天然矿泉水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T 13727-2016)》。
1、工作区温泉为自流温泉,能直接利用,就开采技术条件及经济的合理性而言,是最经济的。
2、工作区3处温泉点水温46℃~54℃,属低温地热资源中的温热水,可以用于理疗、洗浴、采暖、温室、养殖。
3、根据规范,地热井地热流体单位产量大于50m3/d·m,则属适宜开采区。温泉点S1调查日水流量约1.5L/s,即约130m3/d,属适宜开采区。
4、根据检测报告,S1中F-含量2.31mg/L>2mg/L,可命名为“氟水”,对人体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可溶性总固体1478mg/L>1000mg/L,总硫化氢含量1.86mg/L>1mg/L,偏硼酸含量为4.54mg/L>1.2mg/L,偏硅酸含量为49.4mg/L>25mg/L,达到有医疗价值浓度,可理疗洗浴可直接利用,处理后排放。
5、根据《地热资源勘查规范(GB/T 11615-2010)》耗水(热)量参考标准:温泉洗浴为0.3~0.5m3/(人·次),理疗为100m3/(床位·年)。不考虑泉流量动态变化和消耗,取参考标准上限0.5m3/(人·次),温泉S1能满足约260(人·次)/24h的温泉洗浴。
6、白玉县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个性突出,有国家级白唇鹿自然保护区察青松多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火龙沟,神奇的自然景观、高原特有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多姿多彩的宗教文化、浓厚的人文积淀令人耳目一新。有序、科学开发地热水资源是符合党的二十大关于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亦是响应习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模式的具体体现。在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同时,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小镇无疑是对白玉县和沙马乡“双赢”或“多赢”的好事情。在区内合法、有序、科学开发地热水资源,可以大大吸引各路游客,并带动区内其它产业的发展,为成功转移劳动力提供有益的模式。
1、地热水的开发利用,将改变地下水的径排关系,一定程度破坏含水层,特别是过度开采,将使地下水位下降,最终形成降落漏斗,以致泉水断流,河水下渗补给,地下水遭到污染,热泉水将变成冷水、污水。
2、地热流体排放对环境影响造成影响。地热流体中通常含有CO2、H2S等非凝气体,对大气可能造成一定污染。
3、废地热流体的直接排放会造成热污染,水中的有害组分对地表水、地下水水质造成污染。如地热水中氟含量较高,水源中含氟量>1.0mg/L,易造成地方性氟中毒。
4、地热流体长期开发,有可能导致热田及其周边地区的地热显示、地热景观的消失和天然温泉的锐减。
1、本次调查工作在充分研究前人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了解了区内地质构造特征、地层和岩性特征,了解了工作区内的构造格局,含水层的空间形态、埋藏深度及富水性,初步确定了可供开发的热储层,地热成因类型。
2、在杂马岗向斜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内,在向斜北东翼大气降雨及冰雪融水通过岩溶裂隙下渗,汇聚到以层面裂隙为主的系统中作顺层流动,向深部汇集加温,然后在向斜南东翼地势低洼处排泄。工作区具备地热水资源形成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具备进一步勘查的优势条件。
4、工作区温泉自流出露,水温46℃~54℃,属低温地热资源中的温热水,温泉点S1水流量约130m3/d,属适宜开采区,根据耗水(热)量参考标准,能满足约260人/24h的温泉洗浴,具开发价值。
5、本报告结论仅为初步调查结果,查明工作区地热水特征需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
1、建议对温泉地表层进行揭露,拟扩大泉流量,进一步明确温泉特征。若施工钻探工程,需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以确定钻孔位置、钻孔深度。
2、建议对温泉进行动态监测,掌握动态变化规律,监测内容包括:水位(压力)、(流量)、水温等,监测频率应至少每月观测2次~3次,宜连续监测一个水文年以上。同时,在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分别取水样进行水质检测,查明温泉水质变化特征。
4、建议对温泉进行拟设探矿权区块论证,调整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设置探矿权,为有序科学开发地热水资源提供基础条件。
6、科学制定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保证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定地热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避免过度开采和浪费。
7、完善配套措施,保障使用安全,地热能的安全使用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来保障,无论是源头开发还是使用终端,都要严格规范,否则就会出现地热能渗透,加大地热能使用的危害性。
某某自来水业务系统,是一套适合各种规模自来水公司的网络版自来水多种类业务管理软件。根据各大自来水公司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自主...
某某自来水业务系统,是一套适合各种规模自来水公司的网络版自来水多种类业务管理软件。根据各大自来水公司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自主...
某某自来水业务系统,是一套适合各种规模自来水公司的网络版自来水多种类业务管理软件。根据各大自来水公司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自主...
某某自来水业务系统,是一套适合各种规模自来水公司的网络版自来水多种类业务管理软件。根据各大自来水公司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自主...